教学质量评估: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被忽视的环节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8

内容提要:在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也日趋突出,并将直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基本途径,建立起教师、学生、教研室和督导组构成的层级结合的评估主体,形成“报、审、听、评”的制度规范,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评估  教学质量

 

一、逆向滑动:高等教育扩招中令人警惕的现象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已经连续几年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到200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2%,云南省达到了7%。高等教育的扩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发展上存在着一对基本的矛盾: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扩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依靠质量来巩固数量增长的过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教学质量的逆向滑动趋势也越来越突出。

清华大学刘西拉教授对一所著名高校的两个工科系进行了细致调查,其结果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从学生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满意程度来看,认为“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只有5%,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达53%;认为在大学苦读几年后,“能学到一点点”和“根本学不到”有用东西的学生占79%。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方面,学生们对“课堂气氛”、“教学系统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评价虽然整体上予以肯定,但有的方面不合格率超过15%。课堂教学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整体的国民素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下降至第31位。

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必然要求

教育产业化的真实含义在于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生产的是特别的产品——人、人的素质,而人的整体素质,即教育的社会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产业链上的最高环节,其教学的质量直接体现着教育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水平,进而直接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

教育产业化的过程必然产生的是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实际开始形成。在新的竞争机制下,学校品牌已经成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学校品牌中,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比较大:一方面是专业设置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所吸纳;另一方面,就是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两者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专业与社会需要相符合是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然要求,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则直接影响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没有教学质量,专业就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而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在专业设置合理的前提下,一味沉缅于数量的扩张,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品牌一倒,市场占有率的萎缩就是必然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决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战略成败的关键。

三、教学质量评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质量的评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直接的影响。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第一,从教学的角度,教学质量评估可以起到规范教学的作用。首先是教学基本行为的规范化。从目前教学检查中存在着的问题来看,教师的板书、仪态、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有的教师整堂课没有板书,教学基本内容学生无法记录;课堂讨论不作结论性的总结;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课堂上胡吹乱侃;教师控制不了课堂纪律等现象十分突出。没有基本的行为规范,教学质量就失去了起码的保障。其次,对教学基本内容的规范。高等教育并不是如人们所认为的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讲授,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要求,存在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课程,如“两课”教学,在政治导向、基本观点、基本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要求。对教学基本内容的规范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最后,考试的规范化。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项指标,考试是教学过程的结果,但它对教学的过程产生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考试的规范化,是指考试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一致性;指试卷的规范化,考试过程的严格要求和评阅试卷时的公正性等,而不是对考试形式的统一化。可以说,没有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不可能发现教学内容中存在着的问题,不可能对教学工作的改进,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第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教学质量评估可以对教学产生正确导向的作用。首先,通过评议和比较,肯定和倡导一些优秀的教师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提出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指明改进的方法,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确立发展的目标。其次,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可以协调各种关系,从而加强教学主管部门对教学的宏观调控。再次,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可以使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清楚的认识,从而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最后,通过评估反馈,使教育主管部门获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信息,有利于在宏观上加强对教学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教学质量评估有利于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评估,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基本考核,是建立教学管理竞争机制的基础,是实施学校管理工作最直接的依据。首先,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将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将评估数据不断量化、客观化、科学化,在分析比较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可以避免目前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仅限于群众评议,仅靠考试的方式,主观随意性太强,人为干扰因素太多的局限,打破由于人际关系所形成的教学单位中的缺乏活力的板状结构,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大程度地激活每个教师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性。其次,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并把这种评估结果运用于对教师职称评定、工资级别、工作考核等管理方面,将有利于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在目前的职称评定中,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方面,并没有把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的指标,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缺乏一个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四、层级结合: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构架

教学质量的评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的角度对教学整体素质的评估,这是一种对教学质量最终成果的评估;二是从直接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直接教学过程的评估。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由谁来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评估应该包括教学过程的三层四级,即教学直接的组织者和教学的直接感受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及教学的管理者,即直接授课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同行、教学主管部门(督导组)来完成。每个层级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学生对教学的评估。学生在教学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直接感受者,是教学传授的主要对象,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应该说具有最直接的经验意义。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被教授的对象,在评估中其自身对评估又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即考试是否容易通过,教师对教学管理是否很严等,这又往往成为学生评价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出现教学评估中对具体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很高,但对整体教学效果评价很低的扭曲现象。其次,教师的自我评估: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育计划的主要执行者,教学思想的贯彻者,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教师对自身教学理论与教学的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不容易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再次,同行的评估,也就是教师间的评估。同行教师在教学评估中的地位是介于教学的直接组织过程和教学管理之间,他们的评估具有专业性强、熟悉情况、容易组织和评价比较到位的特点,与教师和学生的评估相比较,又具有相对超脱,相对客观的一面。但这种评价客观上也存在着人情面子等一些人为的因素,尤其是在评估成果进入绩效考核时,很容易出现评价与效果不相符合的情况。最后,教学主管部门(督导组)的评估。教学督导是从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来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评价、指导、发现问题,由于其成员、组织和功能在教学评估中处于“目标游离”的状态,因而受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较轻,相对比较客观。

要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必须把三个层次、四个级别有机地统一起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即根据三个层级的不同特点,重点评估某一方面的内容,扬长避短,相互结合。首先,从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的内容上,侧重于对该课程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中教师所能够提供的该学科最新的信息量等方面;其次,在教师本人的评估方面,则应该偏重于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教学改革的构想及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再次,教师间的评估则应该集中在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指导思想的贯彻、是否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理论的深度、教学形式的运用及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最后,督导组的评估则应集中在教学纪律、教学秩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节奏的把握和对教学效果指标的总结等方面。只有把这三个层次、四个级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公正性。

五、四环相扣:从教学的过程来实现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评”。目前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中主要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的形式,即关心教学活动的结果,主要精力集中在对教学最后成果的检查上。这种评估方式忽视教学过程的管理,缺乏对直接教学过程深入实际的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使评估的结果缺少合理的科学的过程保障,不能实现教学评估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是注重文字材料,一到评比,教师们把所有的论文,相关的、不相关的,过去的、现在的全部搬出来,以证实自己的工作效果。而往往在这些工作成绩中,直接涉及到某门课程的内容并不多。二是注重教师自己的陈述。教师从个人对教学的理解,把所作工作描述得十分完美无缺。三是注重形式,而不关心实际效果。如在“两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考察,这种形式在目前不断扩大招生,每门课程学生总数高达几千人的情况下,学校能够有多少经费,组织多少学生去考察,考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质量的评估应建立在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上,对教学的每个环节实施质量约束的全程的监控。就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管理应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环节延伸到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报课,即由教师提出开课的科目,并提供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师的授课计划安排、教师的教学讲授提纲和前期的准备工作等方面的材料。其次,审课,即由教学主管部门或教学主管部门委托专家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教师任课的资格,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讲授提纲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对公共课的审查主要集中在是否能够严格贯彻教育部所颁发的教学讲授大纲的精神,把握住基本的政治方向;对专业课的审查则应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学科最新信息的容量方面;对素质课的审查,则应该集中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实际价值方面;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采取鼓励政策,审查中注重新的价值和新的标准。审课是实施教学评估的前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早的环节。再次,听课,这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最直接的过程。教学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计划,适时组织(或委托督导组)听取教师的授课,随时检查、监督并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最后,评课,这是教学质量评估中最重要的一环,即通过教学过程的完成,在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教师自我鉴定、同行评价和督导组意见各方面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结论,提出下一步的看法。

四个环节间环环相扣,形成从教师、课堂到学校的层层把关制度,责任明确,目标清楚,必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出优良的条件。

六、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要求

教学质量评估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来评”。这就要求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即从教学活动的不同层级、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学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指标,根据客观、公正、全面、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为评估提供客观的标准,而且对未来的教学发展要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教学质量的制度化管理是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动机也在于把教学质量的各种要求条文化和规范化,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度化。

从根本上看,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教学质量评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最基础的工作。在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

摘自: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新民

源自:http://218.240.133.150/showContent.jsp?dbid=WG&searchNo=1&isReciprocal=true&seqNo=6